基因测序排在第三,随着下一代测序费用的下降,更高的通量和更精确的基因组数据会让基因测序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的实验结果中指出,黄花蒿的提取物抗鼠疟的结果与中医研究院青蒿提取物的实验报告一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上海贡献最大为了使得青蒿素尽快成药,523办公室召开了成都会议,成都会议确定了对青蒿研究的主要任务——青蒿简易制剂的研究尽快肯定一两种剂型。

记者来信:警惕回家路上的“出行套路”

正在专家们一筹莫展时,日后被认为有很突出贡献的单位——江苏省高邮县卫生局为青蒿素在研发初期成为A计划提供了灵感,其实,在江苏高邮地区,早就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传统。青蒿粗提物的效果受到523办公室和专业组的重视。这次汇报使得之前523办公室领导对于青蒿素行不行的问题,有了答案。尽管如此,当年参加过大会战的科学家们,包括屠呦呦都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在此期间,国家卫生部要求属下中医研究院两次去高邮县访问调查,肯定了青蒿治疗疟疾的疗效,为青蒿和青蒿素的发掘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然而,1960年代开始,疟原虫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给广大疟区人群造成极大威胁,也是军队大幅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说美军非作战性减员比作战性减员高出4-5倍之多。现状据世界最新国际医学眼科专题研讨会公布,全球每年新增加盲人100万,专家估计如果失明和视力损伤发生的趋势继续下去,至2020年失明人数将增加一倍。

阴正勤教授说:患者近一个月的恢复情况很好,视力能够达到0.15,遮挡感也消除了。根据发布的一份声明显示:接受手术的是一名60岁的女性患者,患有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于今年9月在伦敦摩菲眼科医院(MoorfieldsEye Hospital)进行了手术。2015国际盲人节:盘点治疗失明突破技术,盼患者早日康复 2015-10-15 06:00 · 280144 千千万万的盲人,他们在黑暗中前行,他们看不到光明,却用心去感受世界。常用的眼科检查与治疗方式有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眼显微手术、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手术、现代白内障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切除术以及屈光不正手术等。

胚胎干细胞移植为患者重见光明开辟新途径。它是利用健康的基因来填补或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缺失或病变的基因,目前的基因疗法是先从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利用对人体无害的逆转录病毒当载体,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体细胞,让它们把正常基因插进细胞的染色体中,使人体细胞就可以获得正常的基因,以取代原有的异常基因,原则上可以用于治疗许多遗传疾病。

记者来信:警惕回家路上的“出行套路”

接受治疗之后,一些患者开始看清眼前挥动的手指,甚至能阅读图表上的六行信息,另外一些受试者能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越障训练,同时研究人员向FDA申请将此种基因疗法用于治疗雷伯氏先天性黑内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上。研究人员通过向患者的视网膜内注入表达REP-1蛋白质的目的基因CHM,并使其成功表达从而使患者重见光明。患者于同年9月18日下午出院。

患者将继续到医院接受诊疗,手术团队将用约一年时间评估移植细胞的安全性与效果。今年9月份,CCTV13《新闻直播间》报道表示目前我国第三军医大学在国际上成功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手术,为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重见光明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相关阅读:基因疗法让失明者重获视觉基因治疗失明取得新突破Stem Cell Report:干细胞移植治疗失明日本实施全球首例iPS细胞移植手术 为老年黄斑变性女患者移植视网膜细胞突破例如,目前药用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中分离获得的,需要植物原料的供应。

国内外在青蒿素专利上的不同策略既然青蒿素的核心研究已被公开,那么为何后来的诺华公司能在国际上申请一系列专利并占据抗疟疾药物的大部分市场?这就涉及到基础专利和外围专利的概念了。熟知专利法的朋友都清楚,专利授权的首要条件是新颖性,一旦公开发表出来就丧失了新颖性,那么专利也就无法申请了。

记者来信:警惕回家路上的“出行套路”

如1999年屠呦呦申请的双氢青蒿素用于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的用途,这就是对已有药品的适应症的改进发明,可申请专利。由此可见当初科研机构及研发人员对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他们并非没有任何专利保护意识。

有人会说,国内专利制度缺失,为何不去国外布局专利?因为国内专利制度的缺失,中国尚未加入一些国际公约和协定,1985年前国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是无法获得专利保护,国外也极有可能不承认中国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于药品和化合物的改进形成的外围专利保护策略,对于制药企业和研究院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实际的事情,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大多数的仿制药企业也都可以利用该策略来保护自己后续的创新研究。核心技术没法再申请专利了,但是围绕该核心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修饰或改进,找到效果更好的衍生物,这也是可以申请专利的。1973年经临床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77年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陆续公开发表。那么对于已经公开的核心技术或者核心技术已被别人申请专利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创新:1、在已有化合物的基础上,可以对局部结构进行修饰或改进,开发新的化合物、晶体、组合物或者剂型,这种研究成果同样可以申请专利的保护。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0月5日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然后,笔者的微信朋友圈就被刷屏了,一时之间,大家都在感叹拿了诺奖丢了专利之憾,明明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却被国外公司拿去独占市场。

2、对已有药品的适应症或者给药途径进行改进,开发新的用途发明。军事医学院对后续的外围专利申请重视力度不够,那国内其他企业呢?笔者通过检索得出,中国加入WTO之后关于青蒿素的专利申请呈上升趋势,其中以上海交大、昆明制药、桂林南药的申请较多。

由上图不难发现,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即申请了一篇还原青蒿素的生产工艺的发明专利。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在此之后,军事医学院再无青蒿素相关的专利申请。只是当时的这一发现走在我国一般科研水平之前,也走在国家相关制度完善之前,难免会有一些遗憾。本文作者通过青蒿素相关专利的检索和分析,就是想向大家传递:不能让研发人员既下蛋又打鸣。期待早日看到中国不仅仅是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成为全球成品药的生产强国。

例如,屠呦呦后来开发的双氢青蒿素新药,军事医学院研发的将蒿甲醚和苯芴醇整合制成单一片剂获得的青蒿素类复方新药,桂林南药研发的用于静脉注射的青蒿琥酯的新剂型,这些都是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和改进而得到的新发明,虽然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公开了,但是这些新发明依然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另外,笔者在检索近些年有关青蒿素的专利申请时发现,很多都是青蒿素在癌症治疗上的研究了。

所以,以当时的环境,有成果没专利,错不全在科研人员。从青蒿素专利的流失分析药品专利申请策略由上述一系列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早期青蒿素专利的流失主要是由于专利制度的缺乏。

由于化学制药领域的特殊性,很多新开发的药品的化学功能和特性我们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如果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其有新的适应症效果或者用其他给药途径药效更好,则也可申请专利的保护。同时随着政府的支持,国内以华立科泰(2014年被昆药收购)、桂林南药、昆药集团为代表的企业都在全力打入非洲这个全球最大的抗虐药品市场。

而后期的专利流失则是对于外围专利保护策略的不了解而导致的遗憾。3、在已有药物化合物或药品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其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开发新的制备方法发明,申请专利保护。大家讨论比较热烈的诺华的主要获利产品复方蒿甲醚即是将本芴醇和青蒿素族物质(如蒿甲醚)组合而成的复方药物。青蒿素专利的缺失,别总怪科研人员青蒿素的研究始于1967年。

所以,诺华在青蒿素抗虐药的市场上的取胜,有专利的助力,但也并不完全是依赖于专利。所以屠呦呦团队及当时的其他科研机构所做的有关青蒿素及相关衍生物的发现,要等上二十年才可在中国获得产品专利保护。

那么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后呢?笔者以发明人屠呦呦为搜索条件在智慧芽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一共查到四篇发明专利,均是青蒿素相关的研究。这是否就说明当初的科研人员就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呢?实际上,我国的专利法1985年4月1日才开始实施,在此之前是没有专利制度的,专利申请也就无从谈起了。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周维善院士和诺华公司分别用化学方法合成青蒿素以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例如上海交大201310100682.9号专利,就是一件针对青蒿素的实验室高效合成方法的专利,目前该专利已被授权。而关于军事医学院的检索分析,1991年后,军事医学院有关青蒿素的专利只有1997年的复方磷酸萘酚喹专利,该件复方磷酸萘酚喹的专利于2004年转让给昆药集团,而该专利药品也成为昆药目前在非洲的主推产品。